6月1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取消和下放一批工業產品生產許可、簡化審批程序。其中就包括泵的生產許可證,也就是說,以后不用辦理泵的生產許可證了。總理堅決要取消的原因,本文也有回答哦!
國務院關于調整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目錄和試行簡化審批程序的決定
國發〔2017〕3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經研究論證,國務院決定,進一步調整實施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的產品目錄,取消19類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將3類工業產品由實施生產許可證管理轉為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管理,將8類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權限由質檢總局下放給省級人民政府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調整后,繼續實施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的產品共計38類,其中,由質檢總局實施的19類,由省級人民政府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實施的19類。 對繼續實施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的產品,為提高審批效率、降低企業取證成本,由質檢總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有關規定,組織有關地區和行業試行簡化生產許可證審批程序:一是取消發證前產品檢驗,改由企業提交具有資質的檢驗檢測機構出具的產品檢驗合格報告。二是后置現場審查,企業提交申請和產品檢驗合格報告并作出保證產品質量安全的承諾后,經形式審查合格的,可以先領取生產許可證,之后接受現場審查。對通過簡化程序取證的企業,在后續的監督檢查中,如發現產品檢驗或生產條件不符合要求的,由發證部門依法撤銷生產許可證。 各地區、各相關部門要抓緊做好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目錄調整和試行簡化審批程序工作的落實和銜接,加快推進配套法規和制度建設,做好經費保障,完善相關技術標準,穩妥實施相關產品由生產許可證管理轉為強制性產品認證管理。要堅持放管結合、并重,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按照“雙隨機、一公開”方式加大抽查力度,增加抽查頻次和品種,擴大抽查覆蓋面,對此次取消生產許可證管理的產品實現抽查全覆蓋。要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確保工業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落實到位。國務院將根據試行簡化審批程序工作情況,適時修訂相關行政法規。 附件:1.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取消、轉為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管理、下放管理權限的產品目錄(共計30類) 2.調整后繼續實施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的產品目錄(共計38類)國務院2017年6月24日
近日,國務院確定取消和下放一批工業產品生產許可、簡化審批程序,但這絕不代表政府責任的減輕,恰恰相反,它意味著政府的責任更重了!
6月1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取消和下放一批工業產品生產許可、簡化審批程序。可以想象,此項改革一出,有多少大中企業,包括近年“雙創”中涌現出的小微企業定會大抒胸臆、拍手稱快。
計劃經濟時代的深刻痕跡。
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制度1984年建立實施,初衷是從源頭加強質量監管。應該說,這在當時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這個“許可證”畢竟帶著計劃經濟時代的深刻痕跡。
有關統計表明,經過多輪改革特別是2015年李克強總理力推“放管服”以來持續加大改革力度,工業產品生產許可已從最初的487類縮減到目前的60類,許可前置條件大幅取消。
然而表面看似減少了不少,但實際內里層層疊疊,依然嚴重羈絆著實體經濟快速發展的腳步。眾所周知,實體經濟不振是當前經濟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而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撐。煩苛的現行工業許可證制度極大地束縛著制造業的手腳和活力。我們不妨聽聽總理在當天會上怎么說的:“掰開來看,這60個大類里面又套著一些小類,小類里面還有單元,單元里面還有品種,林林總總有近千個,并且多個部門存在高度重復許可的問題。”
手腳被捆得如此死,企業還如何發展?真是不勝其擾。所以只能導致兩個后果:一是我怕了,不投資了、不建廠了,這直接造成有效投資增速放緩;二是你用“證”攔我,我就用“假”來對付,這又直接造成無證生產、假冒偽劣等情形的發生。用總理的話說就是,繞開前置審批和事前監管,沖擊國家的質量標準。
可見,現實的許可證已經難以實現“加強質量監管”的初衷。此次常務會的部署,正是寓“立”于“破”,強調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按照“雙隨機”方式加大抽查力度,增加抽查頻次和品種,擴大覆蓋面,尤其對此次取消許可管理的產品要實現抽查“全覆蓋”。即便對于已頒發的許可,也不再是“一勞永逸”,后續監管如發現不符合要求,即依法撤銷許可證。
事實上,總理每次到基層考察調研,總能聽到制造業企業對于放寬工業生產許可的強烈呼聲。
改革步伐必須要跟上市場腳步。當前,一是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悄然來臨,其所伴生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層出不窮;二是中國新一輪創業創新大潮蓬勃涌動,如今每天新登記注冊企業1.3萬戶、3年即突破千萬,這是此前若干年的總和。
在這樣的背景下,再來審視這個“證”,就愈發凸顯出其“不合時宜”。如此層出不窮的新產品,被一張60大類、近千個品種的表格所禁錮,如何覆蓋得住?如此雨后春筍般的新企業,都要勞神費勁去滿足這個老舊的生產許可條件,白白增加了多少企業負擔乃至社會的綜合成本?
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總理一直盯住這個“許可證”不放的良苦用心了。
據報道,短短半年時間,李克強已經三次部署相關改革事宜。就在此次常務會的前一天,6月13日召開的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總理提出明確要求:今年要再壓減50%的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
企業增活力,制度先松綁。同理,工業要升級,企業須自主。靠一大堆工業生產許可證,“證”不出真正令消費者滿意的產品和放心的品質;而靠一大堆前置審批,同樣“審”不出“中國制造2025”。
只有證減了,政才能簡,方可破解長期存在的政府職能缺位、錯位、越位。更重要的,只有政府部門心思從前置審批、給企業“辦證”上徹底抽脫出來,才能真正放在事中事后監管上,“管”得住、“管”得好、“管”出實效;也才能真正放在優化服務上。如此方可實現政府職能的根本轉變。誠如總理所言,這是一場從觀念到體制機制的深刻革命。
李克強在當天常務會上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一定要明確,我們今天確定取消和下放這些工業產品生產許可,絕不代表政府責任的減輕。恰恰相反,它意味著政府的責任更重了!”
企業減負,政府加責。一張一弛,大有講究.